因為我喜歡,所以我買單! 「悅己型」消費受年輕族群歡迎
買手辦不只是為了顏值,還為了追求陪伴;買酒不是為了喝,而是因為瓶子好看想收藏;去演唱會不是單純為了聽歌,而是去享受氛圍……如今,不少年輕人花錢消費,更重視商品的附加價值和情感體驗,以情懷消費、情感消費為代表的「悅己型」消費正在崛起。
00後女孩購買的部分「穀子」。
【案例1】
00後女孩寧願"吃土" 也要花錢"吃穀"
在00後女孩千千的家中,大小各異的手辦整齊地擺放在展示架上。它們不僅是千千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她的情感寄託。這些手辦大多來自她喜歡的遊戲、動漫IP,每個都承載著她的熱愛與回憶。
「這些『穀子』有的是我追了很久的劇集角色,有的是我玩了六七年的遊戲裡的經典形象。」千千說,「它們在遊戲或動漫世界裡陪伴了我很多年,每次看到它們,我都有一種親切感。商品的行為被形象稱為「吃谷」。
對千千來說,「吃谷」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穀子"的價格從十幾元到上千元不等,為了收集心儀的"穀子",她沒少花錢。 「粗略一算,也花了上萬元了。」千千坦言,購買「穀子」時,她沒有過多考慮價格因素,更多的是被「穀子」承載的情感價值所吸引。
「好幾次都是看到週邊發售的訊息,覺得很喜歡就直接買了。」千千說,「雖然買的時候沒有考慮太多,但買完後的一兩個月裡,我就會當一陣子'吃土少女'。 」
去現場看演唱會,不只是為了聽歌,更是享受氣氛。
【案例2】
95後「演唱會特種兵」 從螢幕前追到現場
最近,隨著國內演出市場的全面回暖,95後女生陳欣的生活變得異常忙碌。有空閒時,她都會緊盯各大平台的放票時間,手機、 iPad 、筆記型電腦齊上陣,只為搶到心儀的演唱會門票。對她來說,去現場看演唱會不只是為了聽歌,更是一次圓夢和放鬆的旅程。
「以前沒有經濟收入,只能透過手機、電腦聽歌、看看影片。」陳欣回憶,「那時候的我,總是夢想著有一天能親臨現場,感受不一樣的氛圍。」今年,陳欣喜歡的五月天、周杰倫、週深等紛紛開啟全國巡迴演唱會,這讓她興奮不已。為了搶到票,她不但自己努力,還叫好幾個朋友一起幫忙。
看一場演唱會的花費並不便宜,光是門票少則幾百元,貴則上千元。陳欣介紹,如果是省內的演唱會,她通常會選擇當天來回。她戲稱自己為「演唱會特種兵」——演出前幾個小時出發,看完演出後連夜趕回家。從去年9月到現在,她已經觀看了6場演出,其中3場分別在西安、上海、廣州,加上機票、飯店、用餐,總花費超過1.5萬元。不過,在她看來,這些花費都是值得的。 「現場的那種氛圍可以帶給我非常大的滿足感,讓我暫時忘掉所有煩惱。全場歡呼和尖叫的場面,只有親臨現場、親眼所見、親耳聆聽,才能理解那種魅力。 」她說。
前段時間,陶喆在廈門舉辦演唱會,陳欣沒有買到票,但她還是去了現場。 「站在場外隱約聽到歡呼聲,雖然沒辦法親眼看到舞台上的表演,但還是很激動。」她說,能夠站在離偶像更近的地方,認識一群有共同愛好的人,也是難忘的體驗。
「穀子」價格從十幾元到上千元不等。
【觀點】
年輕人為情懷買單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美學觀念的多元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追求個人化和情感化的消費體驗,願意為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引發共鳴的商品和服務付出更多。 《2023青年消費研究》顯示,49.3%的受訪青年在部分品類消費變多,主要原因是商品或服務能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這種「悅己」的消費趨勢不僅體現在演唱會等文化娛樂領域,也延伸到服裝、家居、旅遊等產業。
廈門市商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雄彪認為,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他們對自我價值、情感體驗和認同的追求。過去,消費主要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現在,對年輕人來說,消費已經成為一種表達自我、追求情感體驗和身分認同的方式。
「他們願意為情懷買單、為情緒價值買單,這體現了他們更加註重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對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林雄彪介紹,一方面,這推動品牌更重視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設計,以迎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這也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和行銷策略,如國潮、跨界合作、粉絲經濟等。
「商家需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並採取相應的策略來適應和滿足這一趨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林雄彪表示,商家要想把握住這個消費趨勢,需要深入了解目標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價值觀,以此為基礎設計產品與服務,使其更符合他們的期望。同時,要注重品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透過故事化行銷、情感行銷等方式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提升品牌認同感與忠誠度。此外,可創新行銷策略,利用社群媒體、短影片等新媒體平台與消費者互動溝通,打造更個人化、體驗式的購物環境。
記者手記
為快樂付費不為衝動買單
因為喜歡,所以買單。這幾年來,從國貨品牌的「野性消費」到淄博燒烤、「南方小土豆」、天水麻辣燙等接連出圈可以看出,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物質層面的需求,而是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和情感共鳴。面對自己喜歡或認同的事物時,他們願意讓情感消費、情懷消費成為主導,盡情享受那份「上頭」的快感。
然而,享受「悅己」消費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度。消費應保持必要的理性,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也應該思考是否能為自己帶來長期的價值和滿足感,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暫的快樂。我們要為快樂付費,不該為衝動買單。保持理性與情感的平衡,才能讓消費過程更健康、更永續。
(文/廈門晚報記者許納芳圖/受訪者提供)
五月天假唱風波調查懸而未決,粉絲們對北京演唱會期待與疑慮並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