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元與「紙片人」約會從社交變生意的「cos委託」還能野蠻生長多久?
能和自己鍾愛的「紙片人」(二次元角色)約會,可能是許多二次元少女們的夢想。近段時間,「cos委託」在社群平台上興起,正是滿足了這部分需求。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所謂「cos委託」是指請人裝扮成指定二次元角色來與委託人約會,參與的雙方大多為女性,而委託人會為扮演者也就是coser的消費來買單,有的日消費高達千元。這種社交模式興起的背後,是乙女遊戲的帶動和年輕消費群體體驗消費以及社交需求的增加,而這也逐漸成為一門新的生意。
"cos委託"
「紙片人」跨次元的約會
帶著一束花或神秘小禮物,提前一段時間等在與女生約定的地方;看到女生或是興高采烈的迎上去,或是微笑著站在原地等女生走近;與女生在街上散步時,會牽著她的手,體貼的讓她走在道路裡側;在明媚的景色前會為她拍美麗的照片;會買下在女生留戀不去卻最終沒有買下的小首飾;會在起風時將身上的西裝外套脫下來披在女生身上;會在女生有煩惱時,溫言安慰;甚至會為女生準備一場「驚喜求婚」…
這就是女大學生斑斑接受「cos委託」工作時的日常。工作時,她或穿著西服、打著領帶戴著精緻的眼鏡,或是銀灰色的頭髮、身穿白色長T。名字也要隨之變化,有的時候是蕭逸、有的時候叫陸沉、有的時候是沈星回。
事實上,如今的cosplay已經不再是局限於漫展等特殊環境裡了,隨著部分年輕人開始從二次元角色身上汲取情緒價值,一些coser也將這種角色扮演帶到了日常生活中。
「很偶然接觸到的,覺得很有趣,感覺自己能從追夢人變成造夢人。」斑斑告訴北青報記,很多玩乙遊的姑娘會約coser陪伴自己,或是逛街、吃飯、看電影,或逛漫遊、到附近踏青出遊等等。而coser則需要扮演委託人,也就是單主要求的角色。而這些角色絕大部分來自於目前國內知名的乙遊。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所謂乙遊,就是以年輕女性為主角的戀愛模擬遊戲。
「除了外型、穿著打扮要盡量的像角色,因為要陪伴單主,就連說話的語氣、用詞,行為和對待單主的態度等也要跟角色貼合。」斑斑也是乙女遊戲的一名玩家,她接「cos委託」更是希望遊戲裡的浪漫能照進現實。
「有些單主可能在生活中朋友比較少,或不太理解她們玩的二次元,而我的工作就是讓她們短暫脫離煩惱,過與遊戲一樣『浪漫』的一天。」斑斑表示,她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單主的期待。在確定委託前,她會提前向顧客發送一份《單主調查問卷》,問卷涵蓋了單主喜好、要求、期望等項目。透過這份問卷,斑斑可以更快了解單主,以便在委託當天給予單主更好的體驗感。
已經形成規模的"cos委託"
斑斑只是從事「cos委託」的眾多coser之中的一個縮影。北青報記者在訪談中發現,coser們大多是自己喜愛一些二次元角色,並對這些角色的習慣、性格、「名台詞」等爛熟於心,甚至扮演的某個角色已經在圈內小有名氣,因此面對某一角色的「cos委託」需求基本手到擒來。而隨著群體的壯大,「cos委託」也從二次元間的社交變成了一門生意。
coser祁女士已經有了相對豐富的「cos委託經驗」。 「部分接'cos委託'的人,會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平台上宣傳自己,接單則是多在小紅書上。
祁女士表示,身為乙方的coser們通常會在小紅書的首張圖片放上自己cos角色時的照片作為招徠顧客的招牌,在其他的圖片或下方的文字部分中說明自己的詳細信息,例如擅長cos哪些角色、時間、價位、注意事項等。有的入行較長的委託「老手」會淡出小紅書這類公共平台,僅在微信、QQ等私人社交軟體上透過熟人介紹、朋友圈內部傳播的方式獲得生意。
而由於絕大部分單主和coser是乙女遊戲愛好者,因此許多coser會在說明中明確自己的女性身分以及只接女性顧客的單子。
一位頻頻進行「cos委託」的單主何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她認為委託的最大意義就是提供情緒價值,能夠親眼見到自己喜歡的二次元角色,也是一種「圓夢」的途徑, "就像有的人愛玩劇本殺一樣,喜歡的是扮演某個角色融入故事。'cos委託'與之不同的是對方在角色扮演,而我沉浸其中。"
一日花費千元左右是常態
coser基本上是兼職
北青報記者搜尋發現,除了少數coser發文表示無償接委託外,大部分coser需要收取小時費,通常在每小時30元至300元之間。祁女士表示,她的收費為每小時85元,三小時起步,達到六小時以上可將總價優惠為400元整。這個價格在cos委託中屬於平均水準。達到每小時上百元的,一般是在平台有較大粉絲基礎的知名coser。
不論是收取小時費還是無償委託,coser在這段期間產生的必要費用,如吃飯、看電影、去遊樂園、交通等大多需要單主來支付。
雖然有的單主一次「cos委託」的花費已經到了千元級別,但是部分coser的檔期仍舊緊俏。北青報記者註意到,在一些「cos委託」的貼文中,「本月時間已定出」「需要排期」…頭部coser的委託可能已經排到了明年。
而對coser們來說,「cos委託」是賺些零用錢和認識新同伴的方式。 「基本大家都會明確說是兼職或空餘時間才能做的事,因此才需要敲定時間。」祁女士目前是在校大學生。對於祁女士和斑斑來說,「cos委託」更像是找到一個有相同愛好的陌生人成為短期的玩伴或「飯搭子」。
興起與乙女遊戲、體驗經濟不無關係
事實上,「cos委託」這個職業之所以能夠興起與目前女性遊戲群崛起不無關係。
遊戲數據分析機構Niko Partners 發布的報告顯示,亞洲遊戲玩家中女性佔比已達37%,而且女性玩家在亞洲正以每年11%的速度成長,幾乎是男性玩家成長速度的兩倍。在國內,2022年行動遊戲使用者女性玩家的比例占到48.6%,與男性玩家的比例基本相當。
國產乙女遊戲《戀與製作人》裡的男主角(圖片來源:《戀與製作人》官方微博)
女性遊戲群尤其是相對年輕的族群,很大一部分也是乙遊目標客群。 2022年我國乙女遊戲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持續成長。遊戲背後,IP衍生性商品的影響力不亞於遊戲本身,近期喜茶聯名某乙遊讓產品熱銷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除了聯名商品外,有的商家甚至將一些二次元角色宣傳成某個品牌的「代言人」。
而當下年輕消費者間流行的體驗型消費則是將「cos委託」從同好愛好演變成一門生意的助推器。
在「顏值經濟」「體驗消費」等新經濟模式紛紛興起的今天,年輕人消費需求完成了從單純滿足物質到同時也要求滿足情緒的提升,許多全新的職業和消費方式應運而生。 「cos委託」便是集合了眾多新體驗消費特徵的產物──強調情緒價值,帶有次文化色彩,依賴社群平台傳播。這種依賴虛擬人物的社交,由於角色性格行為等已經被熟知,導致陌生人間交流起來基本無障礙,具備時間成本低、消耗精力少、保證社交安全距離的優勢。
僅靠口碑約束
問題多多的「cos委託」野蠻生長
而正因為「cos委託」最大的貢獻是情緒價值,各種爭議也隨之而來。北青報記者在部分社群媒體上看到,由於委託雙方只是口頭上的約定,沒有相關合約的保證,關於「cos委託」的吐槽數量也頗為可觀。
作為單主的何女士提到,她最擔憂的風險是發現coser的外貌、身材與網路上的描繪不符,或是coser的言行舉止不夠像扮演的角色本身,脾氣不夠好等等。而單主們遇到的更多問題則是由於coser們扮演的角色過於完美,讓單主們很難將自己從這場「造夢」中抽離出來,在情感上回歸現實世界。
另外,費用也是雙方經常發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因為是口頭約定,以及不能違背角色人設的理由,導致一些上看去明白的帳目卻很難說清楚。如單主為coser購買的指定角色的假髮,是否要歸還;一些計劃外臨時購買的食物或商品,coser買單後單主是否報銷;臨時跑單的coser是否需要退還單主雙倍定金,如何退、怎麼退;服務體驗不滿意是否可以退錢等等。
除了費用問題,雖然基本約定了委託的雙方都是女性,但也不排除一些coser在委託中遭遇到一些人身安全的風險。
祁女士表示,她曾經遇過一位單主,不僅遲到導致委託時間拖延到深夜,還強拉著她不允許離開,並且開始崩潰大哭,摔打物品。原因只是這名單主認為祁女士在扮演角色時"給予的愛不夠多",不符合她心中對該角色的想像。更是有coser在社群媒體上吐槽,被單主「灌酒」或被叫到酒吧等複雜場所。
而委託雙方「維權」的方式則是靠將對方「掛網」來抵銷對自己的「傷害」。更是出現了「中國各地區cos委託紅黑榜」的文件在coser和單主間流傳,以便雙方避雷。更是引發了不少別列入表格的coser紛紛「闢謠」。一位coser的相關澄清影片在抖音上收穫了36.3萬點讚、9.3萬轉發。
作為門檻較低、缺乏約束的新興職業,野蠻生長的"cos委託",還停留在靠"試錯"和口碑求發展的階段。隨著更多的人湧入這個行業,在泥沙俱下的境遇中,「cos委託」或許也將變得完善與規範。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資訊網路傳播權)歸屬於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張鑫實習生種天儀劉女鷸
編輯/樊宏偉
评论
发表评论